

“她找我借了4万块钱后,人不出现,钱也不还。我现在年老体弱,生活困难,法官你要为我做主啊!”
“法官,您可别上门,我女儿不知道我借钱这事,我现在是真没钱啊,退休金都没有!你帮我想想办法吧!”
李某向张某借钱后无力偿还,执行陷入僵局。今年1月,最高人民法院开展交叉执行攻坚“双百”涉民生案件暖冬行动,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指令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(以下简称上海一中院)提级执行这起案件。
人找不到,钱追不回
经梳理案情发现,这起案件看似简单:根据生效判决,李某须偿还张某4万元;但执行中却遇到难题。张某申请执行后,基层法院两次查控均未果——李某名下无可供执行的财产,本人更是销声匿迹,案件就此搁置,债权迟迟无法兑现。
上海一中院执行局经研判认为,本案标的不大,找到李某,就有很大可能破局。
明确执行方向后,法官龚斯峰立刻通过信息化手段查询李某的债务情况、关联案件,综合分析其年龄、社保记录、婚姻及亲属状况,充分了解李某的财产状况及社会关系。同时,委托互联网平台查询李某实际生活轨迹,找寻其下落。
被执行人终于出现
经过不懈努力,龚斯峰最终掌握了李某有效联系方式及生活地址,并确定其名下确无财产。李某目前与子女共同生活,年龄已至退休,但因社保缴纳不足15年,无法领取退休金。
龚斯峰立刻拨打李某电话,但每次不是关机就是无人接听。意识到李某内心可能抗拒与法院沟通,龚斯峰通过上海法院12368服务平台向李某发送短信,要求李某在下周某日9时至法院执行谈话,若拒不到庭,执行人员将依法上门,并采取执行惩戒措施。
发送短信的第二天一早,龚斯峰再次拨打了李某的电话,与之前持续的滴声不同,电话声响了没几下,对方就接了起来。“法官,你可千万别来我家,我借张某钱的事情家里人都不晓得。我下周肯定到!”
执行谈话当天,李某终于准时出现在法庭。
三步法用心“破局”
谈话中,李某坦言:“现在我没钱没房,银行卡也被冻结了,社保补不了,退休金也拿不到,怎么还钱?”
听到李某这么说,张某有些生气。“我现在生活困难,你不能退休难道还能怪我吗?”
这场发生在老友之间的私人借贷,龚斯峰认为不能简单强制执行,李某并非恶意逃债,而是陷入“无钱——无法退休——无收入”的恶性循环。若继续冻结账户,他将无法补缴社保,更谈不上还款。
龚斯峰采取三步法用心“破局”。首先,耐心释法明理,并指出李某有偿还债务的义务,但法院亦会依法保障其维持基本生活所需;随后,提出一个兼顾双方权益的方案:先解除银行冻结,由李某近亲属代为补缴剩余7个月社保,待其顺利领取退休金后,每月从退休金中偿还3000元,直至债务清偿。 这一方案既保障了张某的债权实现路径,也守护了李某生活所必需的基本保障。经反复沟通,双方最终达成和解;最后,特地交代李某,要按期履行和解协议。
签字那一刻,这起因老友之间的私人借贷引发的纠纷,终于得以化解。龚斯峰没有止步于“结案了事”,而是推动“案结事了”,让司法既有力度,也有温度。
以信息化手段为眼,以民生关怀为心,以举措创新为桥,上海一中院认真落实上级法院“交叉执行”攻坚工作要求,不断推动积案、难案的化解,努力打通实现公平正义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翻翻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