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文明的多样性并非冲突的根源,而是丰富人类文明图谱的源泉;文明就像河流,它的流动让人们联系得更加紧密;所有的文明是平等的,每一个文明都有权力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……在上海,一场世界文明之间的对话正在思想交锋里探寻共识。
11月18日,以“文明互鉴与中国式现代化”为主题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八届年会,将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地跨沪苏浙的地标建筑——水乡客厅·方厅水院拉开帷幕。今天下午,年会特别会议:第二届全球文明倡议高级别对话率先开启。

美美与共凝共识
平等、互鉴、对话、包容,全球文明倡议倡导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、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,为多样文明的和谐相处、和合共生贡献了中国智慧。在“全球文明倡议的中国智慧与世界意义”的交流中,“美美与共”成为会场的高频词。

“文明的多样性并非冲突的根源,而是丰富人类文明图谱的源泉,和谐共存、美美与共是可能的,也是必要的。”从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作用谈到拉美文明的多元包容,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、中联部原副部长艾平说,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,这也契合了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理念。
国际化大都市汇聚了来自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,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微观缩影和前沿阵地。“上海在打造国际化街区方面的探索就卓有成效,通过建设多语言服务环境、举办丰富多彩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、鼓励外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等方式,成功营造了多元共融的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,证明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,完全可以在同一片天空下舒适生活、共同发展。”艾平说。

“文明因为交流、因为互鉴而丰富多采。”结合自身工作经历,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史明德深入分享了中欧文明伙伴关系的内涵、意义,他说,中欧文明伙伴关系强调以平等对话为体,推动各领域的互动,实现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,“我们应该立足于自身文明的优势,携手共同探索全球治理新的路径”。
全球行动汇合力
事实上,在推动文明互鉴、文化交流上,全球力量都在行动,这些行动,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案例,推动文明传承创新与和谐发展。
在上海外国语大学,占比24%的外国留学生,来自于103个国家和地区;学校开设的54种语言专业和项目,包括古希腊语、苏美尔语等在内的15种冷门“绝学”,深厚的语言沉淀,成为深入解读各种文明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基因的坚实基础;学校建立的20多个覆盖相关区域和国别的研究中心,汇集了多学科的资源,为中国与相关区域、国家的交往提供知识储备和学术动态信息。
在上海博物馆,“从波提切利到梵高: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”“古埃及文明大展”等依托国际合作,成功推出的一个又一个火爆的展览,在与世界的对话中深化文明互鉴;在积极引进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,上博探索联合策展、两地展出机制,推动中国文物走向世界,从精品巡展到海外常设展厅,中华文化从国际亮相走向深度扎根;作为世界看中国的窗口,上博东馆创新性融入了江南文化地域特色,本土文化的传承为中国参与全球文明对话贡献了独特的东方视角、在地特色,真实展现双向的文明互鉴。

在奥林匹克赛场上,中国冬奥首金获得者、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、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、全国政协委员杨扬说,她看到了“理想中的世界的模样”。不论是为了同一个梦想,在统一规则下的共同竞技,还是“难民代表队”以体育之名为弱势群体点亮的一束光,亦或是出于保护纯洁体育的初心,突破重重困难,推行统一的世界反兴奋剂条例,所有的实践和努力,都让“文明”更加具像、更加鲜活。“奥林匹克的治理实践充分证明,只要坚守共同价值、完善规则体系,就能在分歧中建立信任,在差异中实现合作。这套经过百年锤炼的治理智慧,相信会为构建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提供一些参考。”

在影视圈,从影45年,参与过电影、电视剧、微短剧、微电影、动漫等多种表达形式的中国香港导演、中影(上海)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季礼深刻剖析了文化走出去的“课题”。“走出去不只是中国的问题,全世界的国家文化走出去,都是一个难题。”他建议用好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的平台,成立世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,从文化产业基金到国际人才培养到发行渠道,他设想了一个完整的操作路径,“欢迎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电影人跟我们合作,分享我们这个平台”,通过合作,大家一起交融学习,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,“走出去不只是中国,是全世界友好国家共同走出去。”
翻翻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